本文作者:Miya,搜索引擎优化专家
客户服务一直是一项高压的平衡艺术: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、通过更多渠道提供更快的支持、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同时还要维持个性化体验。
但在过去的一年里,这种平衡被彻底打破了。人工客服的压力与日俱增,而 AI 解决方案虽被寄予厚望,却频频失灵。与此同时,客户的期望却在持续攀升——如今有 70% 的客户希望在所有接触点都获得对话式体验,而 60% 的客户在一次糟糕体验后就会转身离开。
这时候,代理 AI 闪亮登场。Gartner 最近预测,到 2029 年,80% 的常见客户问题将能实现自动解决,无需人工干预。这一预测令人震撼。震撼的原因并不是它遥不可及,而是对很多人来说,它听起来仍像是一场“登月计划”。
但我们不这么看。事实上,我们认为这个变革早就应该来了。
代理型人工智能,也就是能够自主推理、行动并学习的 AI,不再是五年后的梦想,它已经在现实中发挥作用。它不是为了取代人工客服,而是重新定义 AI 在客户服务中扮演的角色——从工具,变成真正的“队友”。
那些仍在尝试部署“聊天机器人”的公司,正迅速被那些大规模应用自主 CX 的公司甩在后面。
所以现在,我们来揭开 Gartner 那个“80% 自动化解决率”预测背后的现实,并探讨如何抢在他人之前实现这一目标。
Mixdesk
AI Agent

从聊天机器人到智能同事:代理 AI 的进化
首先要明确一点:Agentic AI 并不是传统聊天机器人的“智能升级”或营销包装。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自动化范式,它重塑了 AI 如何与人互动,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业务目标。
传统机器人只是机械地执行脚本,而 Agentic AI 的核心是“自主性”——它能理解上下文、适应用户需求,并在无需分步指令的前提下,主动采取行动达成结果。比如解决账单纠纷、升级欺诈事件或处理退款,全流程不必提交人工工单。
换句话说,它们不仅“响应”,还会主动“解决问题”;不仅“执行命令”,还具备“推理和进化”的能力。
这场变革其实早已在企业 AI 应用中悄然发生。如今,已有 40% 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生成式 AI,但真正成功扩展到试点项目以外的,仅是少数。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“数字助理”阶段——自动问好,但不解决问题。
Agentic AI 的关键突破在于:它不仅能理解语言,还能驱动结果。
在 Mixdesk,我们称这类 AI 为“AI 代理”。我们不仅提供部署平台,更提供支持工具,帮助企业像管理员工一样运营 AI:指导它、训练它、推广它。借助我们的推理引擎,客户能够构建起一套自动化、智能、持久的系统——精准定位问题、检索知识、触发后端操作,并在多个渠道(聊天、邮件、语音)中实现一致的用户体验。
因为对客户来说,问题的答案是“被检索”还是“被解决”,并不重要。他们真正关心的是:这个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。而他们的期待,也越来越倾向于“立即”解决。
|相关阅读|
解决方案,而非响应时间,才是关键指标
如今,许多自动化供应商还在强调“响应速度”“会话数量”或者“控制能力”。但现实是:接触工单 ≠ 解决工单。
当下最值得关注的,是自动化的解决能力——即 AI 在无需人工参与的情况下,能否真正解决客户问题。从头到尾,闭环处理。但光解决问题还不够,它还必须以符合品牌调性、客户满意的方式去执行,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运营能力与客户关怀。
数据显示,72% 的客户希望获得即时服务。而他们所谓的“即时”,不是更快地将他们转接给人工客服,而是“立刻”就解决问题。否则,对他们来说,一切都只是“拖延”。
Agentic AI 的优势在于它对结果负责。在 Mixdesk,我们对其表现进行严格衡量。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效率,更是为了真正推动业务转型。它让人工客服得以专注处理复杂的边缘案例,把支持部门从“成本中心”转变为“营收驱动引擎”,实现无需扩大团队也能轻松扩展客户体验。
这正是 Gartner 所说的“80% 自动解决率”在现实中该有的模样——而现在就开始衡量正确指标的企业,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。
|相关阅读|
没有运营能力,就无法实现自动化
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:很多企业在 AI 项目上的失败,并非源于技术不成熟,而是因为运营模式没有跟上。
“自主权”不是天生的,而是“运营”出来的。AI 不会凭空成为代理,它需要引导、监督和战略投入。它需要清晰的指导、实时的反馈机制,以及跨部门的协作支持。它需要产品团队提供 API 接入,运营团队把控绩效表现,CX 负责人则要重新定义成功的衡量标准。
换句话说,客户服务团队需要一个专属的 AI 客户体验(ACX)框架——一个系统化的蓝图,用于打造既能推动解决方案,又能实现投资回报的运营模式。这个框架覆盖从组织结构到技术集成再到公司文化,让 AI 成为企业的功能中枢,而不仅仅是一项“锦上添花”的技术特性。
在 Mixdesk,我们的客户中,那些实现 75% 自动解决率的企业,其运营成本最多下降了 75%。这不只是优化了支持流程,更构建起了一条坚实的战略护城河。还有客户反馈节省了上百万的服务成本。但所有这些成果的前提,是他们投资了 AI 的“运维”——建立起一支将 AI 视作高绩效员工来培训、衡量和优化的团队。
所以说,Agentic AI 不只是一款产品,它更是一种运营模式。
|相关阅读|
全渠道,是实现 80% 自动化的唯一出路
Agentic AI 不能是一个“信息孤岛”。因为客户在一次服务互动中,可能会在邮件、语音、短信、社媒之间反复切换,他们期待的是在任何接触点都能享有一致性的体验。
这正是下一波 AI 自主化浪潮的关键:全渠道联动。
传统工具把不同渠道视作彼此独立的系统,这会导致 AI 无法共享上下文,重复沟通内容,甚至直接“断线”,最终带来糟糕的客户体验。
Agentic AI 的构建思路必须是“全渠道统一”——一个统一的智能中枢驱动所有互动,一个知识来源、一个决策系统。
Mixdesk 的 AI 代理系统已经实现了这一点。无论客户是在 Instagram 发起对话、后来转为语音通话,还是三天后通过邮件补充问题,他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 AI“同事”——一个具备完整记忆、交互历史与上下文感知能力的系统。
全渠道不只是 CX 的加分项,它是一种底层的思维模式。从内容创建、模型训练到最终交付,每一步都应该为“多渠道协同”而设计。
|相关阅读|
Mixdesk——已经落地的全能AI代理
Mixdesk不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,更是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的智能体,支持 7x24h 在线服务,通过 AI 训练和人设定制,实现真正“像你最优秀的客服一样”为客户服务。
你可以自由定义 AI Agent 的角色、语气、服务目标,并使用专业语料进行定向训练,从而复刻最佳客服表现。不论是主动营销、解答疑问,还是处理售后,Mixdesk 都能全程自主应对,表现丝滑、专业,甚至超越人类客服的稳定性与亲和力。
而且,在复杂场景下,Mixdesk 能与人工客服无缝协同,自动识别问题难度并智能转接,实现“客户无感知”的完美衔接,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
|相关阅读|
别等到 2029 年:代理 AI 的时代已经来临
Gartner 对 2029 年的预测虽然大胆,但它并不遥远。因为技术已经到位,实践案例也已成熟,参考标准已经明确。
大多数企业真正缺的,不是技术能力,而是行动的决心。他们需要下定决心把 AI 投入到运营中,衡量正确的成果,信任智能系统能带来价值,而不仅仅是分类工单;他们需要把 AI 视作真正的代理,而不只是智能助手。
那些最终赢得市场的企业,不会是等待“完美 AI”出现的观望者,而是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、主动管理 AI,并将其作为变革型员工加以培养的先行者。
在 Mixdesk,我们已经亲眼见证代理 AI 如何彻底重塑客户服务的想象空间,并正在逐步成为未来的标准。

Mixdesk是一个海外多渠道智能客户沟通平台,可以将Facebook、Instagram、WhatsApp、Line、Telegram和Email等多个渠道统一接入,帮助企业进行客户沟通和服务。Mixdesk还支持AI员工功能,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客服。
AI 应用的“试验期”窗口正在迅速关闭。未来十年,将由那些把代理 AI 视作核心能力而非“附加功能”的企业主导客户体验领域。
代理 AI 已经开始运作,问题只剩下一个:它会为你所用,还是拱手让给你的竞争对手?
(想了解更多?可以直接添加商务顾问的联系方式,获取专属获客方案👇)